《新民晚报》:上海人工湿地比10年前增加18倍

       今天是世界气象日。我们生活的都市,除了钢筋水泥森林,还有穿梭境内的河流,以及临近海边和散落在中心城区里的片片湿地,他们会对气象变化带来哪些深刻的影响?

  “极端天气如持久高温或暴雨或会引起干旱或洪涝灾害,而湿地有强大的蓄水功能,有助于人们抵御洪涝或干旱。”今天上午,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院长、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专家组组长周云轩教授在接受

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湿地和森林相似,都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所以保护湿地与保护地球上的森林,是一个道理。

  上海有多少湿地?分别位于哪些区域?与过去有什么区别?近日,《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通过上海市和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核查和验收,正式向社会公布。

  申城湿地率达55.5%

  报告结果显示,目前上海拥有较为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为37.70万公顷,相当于陆域面积的55.54%(全国的湿地率仅为5.58%)。其中,人工湿地5.79万公顷,自然湿地31.91万公顷。

  与10年前本市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比较,全市湿地总面积增加了5.7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新增5329.9公顷,比10年增加了近18倍。近10年来上海的湿地结构、分布和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近海与海岸湿地的潮间盐水沼泽和淤泥质海滩湿地的总量和比例明显下降,而人工湿地(特别是库塘湿地)面积和比例显著增加。

  此外,与10年前调查到的53科102属162种湿地植物相比,本次调查到湿地植物共80科209属321种。这也是本市迄今为止最为翔实完整的湿地植物调查记录。

  指标高于全国水平

  长江口湿地孕育了上海、滋养了上海,本次湿地资源调查任务历经三年完成。

  据周云轩教授介绍,本市为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确实做到了准备工作充分、技术水平高、组织实施严谨、数据准确可靠。尤其是,针对本市水系发达、人口密度大、经济社会活动强烈等特大型城市的特点,本次调查充分利用上海的科技优势,采用了空间分辨率达2米的高分辨遥感影像和实测水下地形数据、规范5公顷为最小起调湿地斑块面积、对遥感解译结果做到了100%查验、开发了基于ArcGIS的集成多媒体数据的上海市湿地空间信息数据库和上海市湿地管理系统。因此,上海调查所采用的多个技术指标都高于国家林业局对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技术要求。

  周教授说,长江河口的水文和地形地貌的复杂性,令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关于河口湿地的界定在此不完全适用。上海的湿地资源调查团队,经过多次研讨,确定采用成因法对长江口湿地类型进行分类,既考虑了国家规程中以水深6米定义的近海与海岸湿地的外边界,又兼顾了上海市对河口水域湿地分类的传统做法,为上海市的湿地规划和管理奠定了统一的数据基础。因此,相关数据和分析的成果,不仅为上海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为上海市湿地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全国沿海城市湿地资源调查提供了规程、技术和方法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兴土评价说,正是认识到湿地在上海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上海市在利用湿地的同时,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主动地保护湿地,包括从市政府层面制订政策法规、管理部门制订规划、到保护区和区县湿地管理机构的具体落实,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之高、保护力度之大,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彰显海派景观特色

  此次调查还给出了“上海湿地去哪儿了”的精确答案。崇明、浦东、青浦三个区县拥有全市91.30%的湿地,总面积达34.42万公顷。在中心城区仅存的零星湿地区中,杨浦区的零星湿地区达110.48公顷,普陀区为81.51公顷,闸北区为38.62公顷,虹口区为29.13公顷,长宁区为22.37公顷,且上述几个区均为人工湿地。而在徐汇区,目前坐拥着14.93公顷的河流湿地和52.72公顷的人工湿地,黄浦区和静安区目前尚没有零星湿地存在。

  全程参与此次湿地调查的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田波博士说,以黄浦江、苏州河河流湿地为代表,上海有着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湿地以“水”融合“绿”或“文”等形式入景,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载体:“上海城市湿地景观效益显著,彰显时尚魅力都市和海派人文文化。”

  此次调查也充分显示,上海湖泊湿地集中连片分布,湿地水环境较好,水源涵养、经济与生态价值突出。目前上海湖泊湿地仅有永久性淡水湖,湖泊湿地面积为5795公顷,共有大小湖泊21个,其中面积较大的有淀山湖、元荡、葑漾荡、汪洋荡,最大的湖泊是淀山湖,面积达到4494公顷。本市湖泊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全部分布于上海西部的青浦区金泽镇和朱家角镇。青浦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侧,地处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属黄浦江水系。

  田波博士说,作为上海市母亲河的黄浦江河流湿地,见证了上海市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是上海市都市的代表和象征,荟萃了上海市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的精华和人文景观的精髓,集聚了外滩、滨江湿地公园、后滩湿地公园等系列人文历史和现代景观,形成了一条集航运金融与生态都市旅游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带,彰显上海市时尚魅力都市和海派人文文化,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谨防湿地过度开发

  周云轩教授表示,中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缔约国,在湿地保护方面承担着履行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日和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等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的义务。上海市近海及海岸湿地的保护,特别是现有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以及崇明东滩、川沙南汇边滩和九段沙等鸟类栖息地保护,不仅在长江口占有重要地位,也涉及国家和上海市在国际上的形象。而作为长江口湿地和都市型湿地,上海市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在全国有重要和典型示范意义。

  基于此次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上海市湿地生态环境受自然环境变化(风暴潮、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等)和人类活动(河口各类工程、长江入海水沙变化等)的影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上海市地处海洋、陆地间的河口三角洲区域,区域内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人类开发活动的相互作用最为活跃。在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交错作用下,容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表现极为突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周教授说,上海的城市发展需要不断利用湿地资源和效益,但更需要保护湿地资源免受过度开发、保持湿地功能结构良好状态,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上海市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这对矛盾需要在某个“程度”上达到统一,在这个“度”上,既满足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湿地资源和效益的需求,又能保持上海市有足够大的湿地生态空间和健康的生态功能。

 

  【相关链接】

  在市财政的支持下,上海于2011年至2013年实施了全市境内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也是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在上海市林业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协调下,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技术支撑单位,联合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等六家单位,历经三年完成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任务,形成《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记者手记

  保护湿地人人有责

  春暖花开,周末踏青的人多了。上海市目前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74家,近四分之三的上海市A级景点,竟都与湿地资源相关。

  湿地是宝,怎么保护这个宝?记者在采访时,听到专家普遍呼吁“禁止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盲目引种外来物种,维护湿地生态安全”。

  过去20年间,长江口及其周围地区捕捉、偷猎候鸟乃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现象屡禁不止。偷猎鸟类主要使用网捕、枪杀、毒杀等方式,其中以投毒药鸟危害最大,严重威胁在此过境栖息或越冬繁育的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等野生动物的安全。滥捕滥捞鱼类等水产资源情况十分严重,每年长江口都会出现滥捕滥捞鳗鱼苗、蟹苗情况。这种对湿地生物资源掠夺性的经营方式,破坏了原有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上海市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退化。为促淤保滩引进种植的互花米草,在部分滩涂湿地蔓延成灾,对鸟类栖息地产生严重影响,造成上海市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记者以为,对上述问题,环保、林业、农业和水务等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和各司其职,运用现行的法律法规资源,督促和责成有关区县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执法监督,制止各种破坏湿地资源行为。此外,建议市人大对1993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关于破坏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法条进行修订,制定符合当前执法实践和有利于查处违法行为的法条。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 编辑  戴勇 链接:http://news.ecnu.edu.cn/e0/55/c1835a57429/page.htm

新民晚报 原文记者  王蔚  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3/23/node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