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宗旨,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特别注重与国际相关单位的优势互补和强强合作,并把它看作是提高研究水平、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
   
      在国内,实验室重视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共同申请、承担国家重大(点)项目,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比如:联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内优势单位共同申请并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9家科研和应用单位共同申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项目。实验室还邀请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讲学或做短期合作研究,鼓励实验室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积极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国内同行在河口海岸领域的交流。实验室作为中国海洋学会海岸河口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分会、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长江三角洲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积极推进河口海岸学术交流。
 
       国际上,实验室设有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IMBeR和FEC国际项目办公室,并领衔联合国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计划,主持和参与了包括中荷战略科学联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欧盟第七框架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21年成立了上海市“海上丝路”河口海岸联合实验室, 2022年获批教育部“绿色大河三角洲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此外,实验室还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中荷河口海岸联合实验室”、“中挪近海与海岸联合研究中心”、“华东师大-康涅狄格大学微塑料联合研究中心(中美)”、“长江-尼罗河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埃)”、“华东师大-圣托马斯大学联合研究中心(中智)”等。这些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建立,充分发挥了重点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凝聚了一批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为开展实质性科学研究合作、培养国际人才搭建了“平台与智库”,提升了服务双方国家河口海岸科学研究的能力。
 
       实验室还十分重视并积极组织承办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近五年主承办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30余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包括:2023年,举办第二届大河三角洲国际会议,来自17个国家的200余名代表参会,会议期间发布了《世界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重点关注全球16个具有代表性的大河三角洲,涵盖了热带至极地不同气候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动力地貌特征的三角洲。 2022年,第20届河口与近海物理过程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上海和澳大利亚珀斯同步召开。会议收到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150余个摘要,围绕河口与近海动力过程主题,展开为期5天的广泛深入研讨和交流。2021年,第七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共设大会报告9个,分布于11个专题的分会场口头报告166个,展板报告35个。2019年,“第二届WESTPAC科学研讨会暨第三届WESTPAC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海洋微塑料及塑料垃圾分布、来源、归趋及影响研讨会”来自亚太区域9个国家的40余位海洋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会议。
 
        实验室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支持中青年研究人员赴国外学习进修与合作研究,到国际舞台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青年骨干,包括管理和技术人员,被派往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学习进修与开展合作研究,中青年骨干每年100余人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短期交流。有55人次在国际学术期刊任职(包括2人次主编,9人次副主编),39人次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培养国际研究生24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研究生16名,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流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