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宗旨,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特别注重与国际相关单位的优势互补和强强合作,并把它看作是提高研究水平、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

  在国内,实验室重视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共同申请、承担国家重大(点)项目,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比如: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等申请并承担“973”项目“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与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局二所等联合申请新的“973”项目。实验室还邀请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讲学或做短期合作研究,鼓励实验室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积极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国内同行在河口海岸领域的交流。实验室作为中国海洋学会与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分会、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的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积极推进河口海岸学术交流,主(承)办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8次国内学术研讨会。

  国际上,实验室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韩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科研机构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国外合作单位联合申请、承担双边或多边政府间合作项目,参与重大国际研究计划项目,实质性的国际合作课题有10余项。代表性的有:中荷战略科学联盟计划项目、“自然和人类引起的近海缺氧和后果”国际研究计划、亚洲大河三角洲地质演化模式及其环境脆弱性评价等。特别是张经教授联合国际著名学者申请的“自然和人类引起的近海缺氧和后果”国际研究计划于2005年获国际海洋指导委员会(SCOR)批准,成立了由14个国家的19位科学家组成的第128工作组(2005-2009年),在世界范围总结和分析近海缺氧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从气候变化和人文活动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在今后对缺氧区研究中间的技术和学术发展需求。

  实验室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提升,系列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提出的动力、沉积、地貌综合分析与生物、化学过程相结合和宏观把握、微观量化的学术思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赏。现实验室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相关研究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联合国科教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西太平洋分会通过大气间海洋输运项目、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水资源评估(UNEP/GIWA)、国际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整合研究项目(IMBER)、中荷战略科学联盟计划、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APN)等多项研究计划,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有10项,每年平均有40人次赴国外从事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每年有70多人次来实验室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从总体上来讲,实验室已从过去主要参与国际合作的角色转换到现在共同主持,部分合作项目则以我方为主的态势。

  实验室还十分重视并积极组织承办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近5年主(承)办6次国际会议和5次双边学术会议,如:EMECS-8海湾环境管理学会第八届国际大会国际、IMBER/LOICZ陆架边缘开放科学会议等。实验室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150余人次,其中作特邀或主题报告16人次。

  实验室还积极鼓励科技人员组织或参与国际研究计划,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并努力发挥作用,现实验室人员在12 个国际学术计划或组织中任职,在8个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委。另外,实验室有计划派出人员到国外研修或做短期合作研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或学术骨干来实验室讲学、交流或短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