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在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中,华东师范大学与北部湾大学携手组建团队,戴志军研究员团队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的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技术赛道多轮评审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并成功入选大赛“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
9月9日,团队受邀参加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联合主办。会上,团队与各参赛团队深入交流研讨,分享科研经验与创新成果,共同探讨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科学路径。此次交流不仅促进了多方合作,也为推动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共创健康和有复原力的海洋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红树林修复与营林的国际难题与痛点,戴志军研究员团队通过十年科技攻关,巧妙地将海岸动力地貌学与生态学深度交叉融合,研发并示范了低滩困难地红树林定植新技术,成功将红树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以上,攻克了红树非宜林定植难题;构建了“近自然滩-沟地貌系统塑造”和“抱团取暖式红树移植”等成套技术体系,建成我国首条平陆运河出海口强潮环境红树林潮滩修复示范区及孔雀湾废弃虾塘修复等示范区,基于技术指导累计修复红树林120多公顷,有效存贮蓝碳近10万吨,为全球红树林修复与治理贡献了“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
研究成果突显了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助推作用:共获授权专利24项,3份咨询建议被省级以上部门采纳并推广。完成人受邀在广西林技推广讲堂进行红树林营林与修复的讲座,听课人数34万人次、同时在斯里兰卡、缅甸及“未来地球海岸”等作报告。成果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权威媒体报道,入选2024年广西十大优秀专利转化案例和自然资源部十大海洋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此次获评首届海洋生态修复国际合作种子基金,不仅是对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学科交叉科研创新水平和国际合作能力的肯定,也给未来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探索提供新的机遇,给红树林潮滩修复与营林难点的解决提供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