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关于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招生专业变化的预公告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预期可招收全日制土木水利(学科代码:085900)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包括海洋工程和水利工程。为便于考生备考,现向广大考生预公告。
 
  一、学制和学费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生学制3年,学费1万元/年。
 
  二、初试范围
  01 初试科目 
  科目一思想政治理论、科目二英语(二)、科目三数学(二)、科目四水力学(含海岸动力学)。
 
  02 初试范围
  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数学(二):教育部统一命题,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
  水力学(含海岸动力学):要求掌握流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水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水动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控制方程,液体流动形态,水流阻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确定,明渠均匀流的基本特征及水力学计算,相似原理,掌握海洋波浪和潮汐基本理论,能在海岸工程中进行基础分析与应用。
 
  03 参考书目
  (1)吴持恭主编,水力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邹志利主编,海岸动力学(第四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三、复试范围
  1.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及应用技能(面试)。
  2.外语(面试)。
 
  四、2026年将不再招收“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实验室其他专业初试科目、初试范围、复试范围等若有变动将在第一时间通知,请持续关注。
  上述变化最终以学校研招网公布的信息为准。
  欢迎报考!
  实验室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金老师   
  电话:021-54836042    
  电子信箱:cjin@sklec.ecnu.edu.cn
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2025年7月
 
华东师范大学“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点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新增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点旨在应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紧迫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工程人才。
 
  学位点前身为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长期致力于港口航道、海岸工程和海洋结构物的研究,涵盖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等研究方向,涉及海洋科学、力学、地质学、信息科学、计算机与大数据等跨学科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实验平台先进、国际合作广泛等独特优势。
 
  学位点现有校内专任教师二十余人,其中正高级占比超过七成,全部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中青年教师占比超过80%,全部具有境外经历;积极谋求与行业企业单位的长期深度合作,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挂牌一批“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实践基地”,有以上单位的行业导师二十余人,包括总工级导师十余人。
 
  学位点具有以下研究方向:
 
  1.水利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在河口水利工程领域具有显著的特色与优势,尤其在河口泥沙治理、淡水资源开发利用、机场和港口选址及生态河口等方面建立了深厚的科研基础。学校在特大河口“避咸蓄淡水库”选址研究中,为保障1300万人的饮水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浦东机场东移及九段沙生态保护工程中,通过引种植被吸引候鸟,实现了海岸工程与生态补偿的有机结合,展现了学校在生态水利中的创新实践能力。依托水文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学校在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华东师范大学在河口水利工程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巩固了其在推动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水利工程方向涉及水文学及水资源管理、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城市水务管理、生态河口、智慧港口等研究领域。重点突出智慧港口航道和生态河口的建设。
 
  2.海洋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专注于河口海岸工程研究,尤其在海岸工程环境、选址与设计、海岸带防灾减灾、资源开发利用、滨海湿地保护及海上风电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学校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选址与减淤方案提出了创新性建议,成功保障了长江黄金水道的畅通;在洋山港汊道封堵关键技术的研发中,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此外,学校将海洋科学、生态学与工程学的多学科优势深度融合,开发出一系列基于自然生态的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型海岸生态修复工程中,推动了生态友好型海洋工程的发展。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不仅助力于海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与引领作用。
 
  海洋工程方向涵盖河口海岸和海洋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风电与海洋能、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重点关注生态修复、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以及数字孪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