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再获丰收,祝贺这些博士后!

  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网站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先后公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人员名单、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人员名单。实验室庞文鸿、王依云、朱春燕博士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姬泓宇博士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

 
 
资助项目
姓名
流动站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二等)
庞文鸿、王依云、朱春燕
海洋科学
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
姬泓宇
海洋科学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

  庞文鸿,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加入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学团队,主要从事海岸海滩沉积动力过程研究。获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科研贡献包括:1)阐明了海滩悬沙浓度变化的作用机制与横向悬沙输移的时空差异性;2)揭示了不同波能环境下海滩水平进退的统计学规律和高程冲淤的影响机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Marine Geology,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和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合作发表中英文论文10篇,授权专利1项,并担任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Deep-Sea Research Part II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

  王依云,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期间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联合培养。2021年加入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有机化学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湿地及沉积体系有机碳-矿物耦合过程研究。获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成果:1)提出缓解干旱对湿地影响的“铁门封碳”机制;2)验证了“铁门封碳”机制在不同的淡水湿地中普遍存在,指出其强度在不同类型湿地中存在差异。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Geoderma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

  朱春燕,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022年加入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泥沙研究团队。主要从事人类影响下河口水沙和动力地貌演变研究。入选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河口动力地貌演变对流域减沙的空间分段和时间滞后响应规律,更新了大型河口动力地貌响应的时空尺度效应的认识;2)揭示了河口高含沙水体密度梯度与水动力的正负反馈效应对浑浊带时空演变的控制机理,丰富了高浊度河口水沙动力耦合作用的科学认识。在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 

  姬泓宇,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专业博士,英国卡迪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22年加入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地貌与沉积团队。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动力地貌演变与数值模拟研究。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主要成果贡献:1)研究了新水沙情势下典型多沙河控型河口-黄河口的地貌转型过程和动力机制;2)量化了变化环境下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的沉积物源-汇通量;3)系统揭示了近期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的环境效应。结合前期成果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论文2篇,Marine Geology特邀论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