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南翼滨海湿地环境变化与新石器生业模式演替

  末次冰消期以来全球升温导致的高纬地区冰盖融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平面快速上升深刻改变了全球的海陆分布格局,至中全新世后逐渐形成了现今全球河口-海岸带的雏形。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新生滨海湿地见证了人类社会从新石器采集渔猎至农耕文明再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新世纪以来,大量的植物学和考古学研究梳理了我国长江中下游水稻栽培和演化的时间序列,并指出杭州湾地区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对研究中晚全新世稻作农业的传播和扩散途径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该地区稻作农业发展与气候环境演化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疑问,尤其千-百年尺度的滨海湿地环境过程成为影响早期人类占据和生业模式演化的关键因素,但二者间的可能联系仍不清楚。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TJA-童家岙; JTS-井头山; SS-上山; XHS-小黄山; KHQ-跨湖桥; TLS-田螺山; HMD-河姆渡; XJS-鲞架山; FJS-傅家山; YS-鱼山; HJ-何家; XWD-下王渡

  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我院博士生戴锦奇在孙千里研究员和刘演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典型考古遗址井头山YJ1504钻孔和童家岙遗址TJA钻孔开展植硅体、孢粉、有孔虫等微体古生物学分析,并结合团队前期成果和区域内已有的研究资料,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杭州湾南翼人类活动对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地貌演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图2  杭州湾南翼新石器稻作农业时空分布特征(纵坐标是不同遗址/钻孔的稻作农业记录,其中Po-孢粉记录,Ph-植硅体记录,A-考古记录;横坐标表示年代范围)
 
图3 (A)杭州湾南翼新石器时期生业模式变化过程(B)长江下游地区水稻驯化率变化(C)杭州湾全新世海平面变化(D)杭州湾南翼距今8000年以来土地增长率变化(E)井头山YJ1503孔炭屑通量变化(F)童家岙TJA孔炭屑通量变化

  研究发现,受早全新世海侵影响杭州湾南翼大部分地区鲜有同时期的人类活动证据。在距今约8200–7600 年间,一些地势较高或地形相对封闭的区域率先形成滨海湿地吸引了早期人类占据并从事采集渔猎和水稻种植等活动,典型代表包括杭州湾顶部的跨湖桥遗址和姚江谷地的井头山遗址。在距今7600-6600年期间海平面波动逐渐稳定,但受地貌差异性演化影响姚江谷地附近多个地点先后成陆,如河姆渡、田螺山以及童家岙遗址等成为先民青睐的栖息地。虽然当时的生业模式仍以采集渔猎为主,但微体化石记录也证实了这些区域存在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距今6600 年后,滨海岸线快速向海推进,杭州湾南翼逐渐扩大的淡水湿地环境不仅为先民提供了丰富的淡水食物资源,也为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水稻田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利环境。距今5500年以来,冲积平原的快速扩张为先民提供了稳定的居住环境,人口的增长和农具的升级致使水稻种植的效率大幅提升,逐渐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植物学领域重要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Dai et al., 2022. Changes of Neolithic subsistence in south Hangzhou Bay coast, eastern China: An adaptive strategy to landscape processes. Front. Plant Sci. 13:1000583)。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级博士研究生戴锦奇为第一作者,刘演副研究员和孙千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1110,41971007)项目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