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书写战疫青春——河口青年在行动

历史且行且歌,时光反复冲洗
五四那闪耀的火把
依然在青年人心中闪耀
青春不单单是一种时光
疫情面前
青春也是一份逆行而上的勇敢,
一股冲锋向前的力量,
在这场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战斗中,
河口青年的力量分布整个战场,
无论是冲在核酸采样一线
还是留守河口楼与寝室参与防控,
无论是坚守教学、科研一线,
还是深入街道社区支援,
都留下了河口热血青年们的奋斗身影与激昂青春。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持续冲击,3月中,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和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响应学校疫情防控要求,向各党支部青年党员、团委青年团员发出号召,希望广大青年在特殊时期扛起特殊使命,充分发挥河口青年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击队与主力军作用。党委书记嵇渭萍“逆行”驻守河口楼后,第一时间组建了学院“疫情防控师生临时党支部”“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带领师生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

发挥专长,抗疫一线冲锋向前

  党委书记嵇渭萍被抽调至学校疫情防控专班工作后,面对闵行校区全员核酸时采样人员短缺的现实挑战,在瑞金医院的守护和支持下,配合学校在24小时内组建起闵行校区华东师大核酸采样队,第一批上岗核酸采样队与校医院医生一起,20多天连轴运转,一次次圆满高效地完成覆盖16000人的全员核酸筛查,快出结果、快速定位,为学校快速决策提供了依据。

  为保障对重点人群、重点楼宇及时上门“扫楼”采样,嵇渭萍书记还参考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科考经验,组织河口科研技术人员,协调校内各方力量利用移动电源、简易推车,将瑞金医院固定采样系统改造为移动采样平台,大大提升了核酸采样速度,有效保障了全员核酸以及重点人群、重点楼宇的及时采样,加快了核酸检测进程,为学校区块化、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坚强助力。

  4月28日,学校紧急成立ECNU核酸全阴二队,党委向院室师生发起核酸采样志愿者紧急招募令,院室青年党团员闻令而动,积极申请入校,经选拔后,马彬彬、王涛、崔震3名博士生入选,与学校生命、化学、生态等具有实验工作专长的师生一起迅速集结上岗,他们将接续第一批队员采样的经验,高质量地完成采样任务。

  采样队青年志愿队员们每一天都面临与病毒“亲密接触”的可能,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承担繁重的采样工作,为了在短时间完成采样任务,早出结果,经常来不及喝水吃饭,这对于体力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虽然常常是防护面屏下满是汗水、脸庞满面勒痕、双手捂得发白、腿脚早已麻木,但他们从不叫苦喊累。“对每一份样本负责,确保万无一失”,这是队员们给自己定下的必须坚守到底的工作准则,仔细、严谨、专业、高效是他们身上最美的标签。

  院室河口海岸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环境科学等9个专业的31名青年学生,参加了上海市临检中心组织的紧急核酸检测PCR培训考试并获得核酸检测PCR临时资质,他们也将成为上海核酸检测后备军,随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守护校园,青春战疫保障有我

  疫情之下,校园内活跃着这样一批热血河口青年,昨天他们还是“学霸”,今日便化身风风火火的“快递小哥”“消杀员”“送餐员”。这些志愿者们不曾畏惧,“疫”不容辞,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默默付出,用实际行动为校园筑起爱的围墙。

  在党委书记嵇渭萍、党委副书记童春富、团委书记霍晓丽带领下,院室“疫情防控师生临时党支部”“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定期召开支部会议分析遇到的问题,针对不同工作制定志愿服务方案,划分了每日发餐、核酸检测、生活垃圾收取与生活用品发放等具体分工,确保每日志愿服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为配合学校区块化、网格化管理,院室赵培培、滕立志、伍丹、徐韦等青年志愿者先锋队的同学们,有的担任层长、楼长,负责三餐发放、处理垃圾;有的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维持秩序、进行引导;有的负责校园巡逻、发放口罩、物资调配。留守河口楼的陈雨芬、王梦宇、陈飞杨、齐丽君、苏琳、章莹鑫、苑秀全、湛玉剑等青年志愿者,协助同学转运电脑等重要物资、搬运几十吨物资从不喊累。

  院室组织了一支年轻的送餐志愿服务队,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建儒3月18日起加入闵行校区研究生公寓志愿者队伍,参与1号楼层长志愿工作以及北区三餐运派工作,和伙伴们每天用小推车通过每隔30米一个的减速路障, 推着几千份热腾腾的盒饭穿梭在食堂与各个宿舍楼间,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有饭香。遇到风雨交加的日子,即便是穿上了三层雨衣也抵挡不住全身的湿透与冰凉,他们克服雨水的湿滑、小推车放不稳、手套里满浸雨水的困难,依旧照常把三餐配送到同学们手中。

  在院室团委、研究生会牵头下,青年教师王艳娜、2020级博士生陈雨沣等,纷纷化身“疫剪没”理发师,为驻守一线约2个月的师生理发,解决“头等大事”。

支援社区,主动请战彰显担当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每一级党组织,都是一座战斗堡垒;每一名青年党团员,都是一面青春旗帜。院室青年教职工坚守线上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响应号召奔赴所在街道、社区,积极参加打硬仗的抗疫青年突击队。

  张丹老师从3月31日起担任普陀区梅四社区的志愿者,并担任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每天协助居委开展发放抗原、药品、物资,测核酸扫码、维持秩序等等工作,一个多月从未间断。为解决居委会人手少、管理有死角、信息沟通迟缓、居民不满情绪不断增加、阳性病例迅速增加等险恶情况,张丹和其他支委建立了楼栋联络微信群、简报组、医药组、扫码组、门神组等一系列工作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攻坚工作,共同撑起梅四守护伞。

  张国森老师居住华师大一村,4月9日起,居家办公的他就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一名防疫消杀员,负责组织核酸检测内外场、指定居民楼楼道的消杀任务。几乎每天都要背着43斤容量的喷洒设备,严肃认真开展喷洒消杀工作,每次消杀至少需要半天时间,用专业的消杀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还有许许多多的河口青年教职工在社区志愿者岗位上,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积极化身防疫政策“宣传员”、隐患排查“安全员”和生活物资“保障员”,协助社区居委核酸检测、分发生活物资、处理生活垃圾等,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河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新青年”们,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这次疫情大考,院室众多80后、90后、甚至00后都站出来,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责任与担当。50后、60后的院士、教授,70后的领导干部和科研技术人员,纷纷冲锋校园一线和社区一线,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仿佛仍是“昨日少年”。

  在校园内,党委书记嵇渭萍、党委副书记童春富、团委书记霍晓丽第一批进校驻守,在校园连续闭环工作近2个月;江红、顾靖华、张经、李茂田、王艳娜等老师也于四月“逆行”进校,这些“战疫”英雄舍小家为大家,克服条件简陋、任务繁重等重重困难连轴运转。他们及时协调处置各类保障问题和突发情况,并作为一线“司机”运送物资、转运密接学生、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自觉做到24小时随时待命,经常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彻夜鏖战。

嵇渭萍书记将自己的私家车改装成移动核酸采样车
童春富副书记解锁三轮车新技能
  
张经、李茂田、江红、顾靖华、王艳娜等老师搬运物资
 

  在社区,陈中原教授参加自己楼栋的志愿者,为邻居们提供服务;朱建荣教授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或巡逻小区,或搬运物资。袁琳教授为职工家庭采购“肉蛋菜”大礼包;戴志军、瞿建国、张国安、吴莹、陈静、张芬芬、梁霞、王玉珏、李俊红、李为华、年小美、李月、杨华蕾、谈莉、刘雪、王璐、刘建安、徐佳奕、崔霞等都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社区志愿服务,展现了抗疫一线的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年贺词中写道:“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河口青年们心中有方向、脚下有泥土,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他们别样的无悔青春!
 
 
文|崔霞
配图|王敬
视频|刘雪
审核|江红、王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