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2-31日巡海记

原创 何梦樊 潮新社 8月24日

  2021年7月12-31日,我和师妹周昕雨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夏季共享航次。搭载“蓝海101”科考船,从黄海到渤海,3000海里路程,在日出日落的每一天中,我们感受了真实的海洋、学习了海上调查技术、邂逅了海上“烟花”,认识了很多有趣而优秀的人。

海上掠影

踏上旅程,一路向南

  16日下午,第一站。这是离上海最近的采样断面,开始了“采水”、“下网”、“采泥”、“拖网”的调查流程。

  采水主要是指将CTD采水器下放到海水中,在不同深度采集海水的过程。在第一站,尚在磨合期的科考队员难免有些手忙脚乱,随着CTD采水器出水,大家按照分水表上的顺序小心翼翼地从采水瓶上接水,需求量从0.5 L到60 L不等。尽管每个组的科研项目不同,但大多离不开“过滤三件套“——将海水滤过相应孔径的膜。采上水后开泵过滤,或留膜弃水,或水膜兼收,最终用于海水营养盐、叶绿素、悬浮颗粒物测定、宏基因组测序等研究。采水组除了过滤以外,也有测海水碳酸盐体系、溶解气体含量、现场培养等等。

CTD采水器挂瓶、出水、采集

  采完水就该“下网”了,“下网”是指通过网采的方式采集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本航次进行了多次“浮游植物网”、“三联网”、“Multi-Net多联网”采集,前者网孔径较小 (77 μm),采集水柱内的浮游植物,采集的样品经鉴定后多用来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后两者孔径稍大 (200 μm),用以采集体型较大的浮游动物,区别在于“三联网”由3个WP2型网相连而成,采集的是整个水柱内的浮游动物,而“多联网”则更高级些,可以采集不同水层的浮游动物。

繁忙的采集过程

  上层水体作业完毕后,紧接着的是“采泥”作业。船上的采泥器是箱式采泥器,在水手们的操作下,采泥器下放到海底时,利用两个强有力的“爪子”抓取满满一斗泥后缓缓回收至甲板,所获得的泥学名叫“沉积物”,尽管有些“其貌不扬“,却蕴含着海洋的大秘密,是研究海洋的重要渠道。通常泥上船后,或被直接分选其中的底栖生物,或利用同位素手段进行现场进行培育、测定,或由科考队员们直接或“插管”保存带走等,用于各项物理化学生物参数测定,进行进一步研究。

箱式采泥器采集与插管

  采泥后,船开始继续航行,“拖网”调查是低速走航过程中完成的,通常“水平网”和“阿氏网”拖网同时进行。“水平网”指大型浮游生物网表层水平拖网,采集鱼卵和仔稚鱼,经鉴定后可用于评估海域渔业资源情况。“阿氏网”则常用于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研究,几次拖网带上来的多是底栖的小鱼、海星、蛇尾和肥硕的皮皮虾等等。

拖网作业收获颇丰

  在航行调查中,采水作业是逢站必采,其余的项目则是因地制宜,在合适的泥质区采泥,重要的生态区采生物样品。而在整个航行中,最让我们难忘的采样则是三次渔业资源底拖网。
渔业资源底拖网亦是低速走航拖网,在南黄海,经过1h的拖网,随着轰隆隆的收网声,一渔网的生物“哗”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网除了各种鱼外,还有好多水母!这个季节正是水母爆发的时候,海域富营养化、渔业资源枯竭等海域环境的变化,为水母的爆发提供了合适的契机。在南黄海捕捞的另一网,除了水母外,则出现了更多的虾。而在北黄海,与前两次有多种生物不同,这次拖上来了一网子姜黄色的“矮墩墩”——海葵,触目惊心。据首席介绍,北黄海海底广泛分布的垃圾为海葵的生长、繁殖、移动的提供了栖息地和载体,最终为海葵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触目惊心的海葵

遭遇“烟花”

  漂流伊始,台风“烟花”宣告生成,一路上我们都在和台风赛跑。台风前海面平静无纹,水天相连,如梦如幻,好不真实。“烟花”来临后,再航行,已经是水何澹澹,涌浪如山,风浪滔天,海成了愤怒的猛兽,船则成了过山车和大摆锤的结合体,剧烈揺晃,真“乘风破浪”!

台风前后海浪对比

  一路漂流,船上的朝夕相处,我们彼此收获了友谊。曾在台风前的傍晚,和小伙伴们一起组队到前甲板看日落,海面如镜,黄昏的余辉洋洋洒洒,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在“烟花”外围影响下的夜晚,和师妹一起在后甲板对着满月、大海,迎着12m/s的风吃奶黄包、聊未来;也曾在摇晃的船头健身房里一起打乒乓球、畅聊奥运赛事……一段漂流,发生了许多故事,再见面时,我们一定会然一笑,“嘿,同舟共济的哥们!”

期待下次征程

  船上的生活忙碌且浪漫,巡海从32°N到39.5°N,横跨7.5个纬度,共采集了83个站位,覆盖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渔业资源等多个科研任务,我们的工作从陌生到最后形成了肌肉记忆。大概航行的意义就是巡航与你相关的每一片海,留下回忆,在乘风破浪时,与不同的浪花相遇,捕捉瞬间的故事。

潮新社公众号是“潮新论坛”的信息发布平台,希望为海洋科学、地理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和科研趣事的宣传提供一个便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