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兵出海随笔

原创 林起屹南 潮新社 6月16日
《出海》
夏浅时节离港夜,扁舟摇曳客无眠。
丹笺难寄风刮面,白浪易崩雨打舷。
群鸟纷飞星坠海,孤灯静闪日浮天。
潮流争送尤怜岸,碧水心中不问帆。

  时维五月,序属孟夏。海水渐渐暖和了起来,浮游植物也开始“蠢蠢欲动”。2021年5月11日-24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河口-陆架-大洋耦合的海洋动力学机制和环境生态效应”执行了首次出海考察任务,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该航次针对春夏交替之际长江冲淡水扩展路径由南转北和春季浮游植物藻华爆发等科学问题,开展动力、生物和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观测调查(图1),内容包括大面观测、高分辨率重复走航观测、定点锚系观测、以及锋面和赤潮区域应急加密观测等。

图1 航次涉及的调查区

  5月11日,一众师生携大小仪器驱车来到长兴岛横沙渔港码头,开始紧张而有序的安装仪器和布置实验室。此时风浪方兴未艾,即使停在码头,船依旧剧烈晃动,可以预见此次航次之艰苦。

图2 林起屹南在前甲板上调试LISST

  5月12日下午,两艘船齐头并进,驶离了港口。本次航次采用甲船和乙船。乙船(沪崇渔11211)为定点留守船,负责看守两台坐底三脚架。甲船(沪航交测1)共搭载科考人员8人,分别为:冯志轩、张凡、曹芳、王一鹤四位年轻老师,和吴瑞明、职海航、李润、林起屹南四位研究生。夜幕缓缓降临,大家做好最后的仪器调试后纷纷回到船舱。累了一天,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和浓浓的柴油味,大伙马上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图3 A站点布放坐底三脚架

  5月13日早上6点多,甲船在A点放置好配备ADCP、OBS、浪潮仪和SBE37 CTD的三脚架后,开往B点进行全潮观测。此时,刚睁开眼的小林同学已经感觉不大对劲,立马爬出壁橱一样的小床,拿起晕船药就往嘴里送。怎料为时已晚,没过多久就吐得稀里哗啦。而除了四位船员,其他科考人员也都面露难色,午餐几乎都没怎么动筷子。由于一天没进食,小林基本瘫在床上,若是起来了,不是在操作LISST200就是在吐胆汁的路上。同样晕船严重的冯志轩老师,硬是一个人完成27小时的RBR多参数水质仪的操作。

  5月14号下午2点,在被雾气弥漫的海域中,甲船又航行至A点,开始进行为期27小时锚系观测。张凡老师、吴瑞明、职海航负责MSS90湍流剖面仪的操作,曹芳老师和李润负责航次每个站位不同深度DOC、POC、TSS、CDOM、FDOM,以及海表水色遥感反射率、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剖面的测量。现场需要对表层水样做SPE固相萃取,为后续DOM超高分辨率质谱做前处理。由于任务繁多,王一鹤老师和职海航也一同协助她们采水和过水。

  5月15日凌晨2点,掉线已久的小林,终于接过冯老师的班,继续进行高分辨率观测。下午4点左右,A点全潮观测结束。由于马上要有大风来临,出于安全考虑,甲船开至崇明避风。在此期间,众人在甲板上看到一只受伤的牛背鹭,目睹了其毛色之亮丽以及步态之优雅,捕食苍蝇之迅捷以及躲避人类之机敏。

图4 牛背鹭(王一鹤摄)

  5月16日,全体船员做短暂休整,并上岸对生活用品以及食物进行补给。

  5月17日-19日,甲船在中潮期间执行大面观测方案,用三天时间走完了四条断面。5月17日下午4-6点,发现疑似赤潮。5月18日下午4点半左右,在嵊泗风景区附近,我们首次肉眼目睹了冲淡水锋面,两股水团分界线十分明显,让第一次见的小林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了几十张照片。

图5 长江冲淡水与海水相遇产生的海洋锋面过程

  甲船分别在锋面两侧水团和交界位置下放水质仪等仪器进行加密观测。

  19日晚上停靠长兴港,吴辉老师送来了湍流仪的数据线——“晚上9点,8号码头,无内鬼,可以交易”。后勤人员还采购了不少食物:“别担心,瓜子管够!”吴老师亲自莅临指导,幽默风趣地慰问大家并合影留念。

图6 航次人员合影
(从左向右依次为:张凡、吴瑞明、王一鹤、职海航、吴辉、冯志轩、林起屹南、李润、曹芳)

  5月20日上午10点半,甲船到达A点,并于10:47开始小潮期间的全潮观测。

  5月21日,凌晨2点,冯老师叫醒了还在熟睡的小林来换班。早上八点不到,冯老师就起床并让小林去补觉。约中午12点半,结束A点全潮观测,此时观察到锋面辐聚和向东扩展过程,12:40左右锋面传播至A点三脚架,并继续往东扩展。于是甲船进行了锋面加密测量。之后甲船开往B点,并于下午3点半左右进行全潮观测。

  5月22日,依旧凌晨值班的小林看着天逐渐亮了起来,却看不到太阳。下午2点左右,疑似大片赤潮向甲船飘了过来,于是对其进行了加密观测。

图7 向我们漂来的大片赤潮

  下午5时,B点全潮观测结束。此时风轻云淡,日落煞是好看。大伙纷纷走出船舱,欣赏着海上落日的壮丽。眼看着太阳一点点的“沉”入大海,晚霞烂漫之余也不乏繁星的点缀。在欣赏完这场雄奇的景象后,甲船于20:45抵达S1点,准备进行最后的高分辨率观测。

图8 日落
图9 晚霞

  5月23日凌晨3点,每半小时一次的高强度观测作业让小林困得睁不开眼,到甲板上吹风,看到了北斗七星,看到了第一缕晨光透过黑暗,还看到了太阳逐渐从海面升起。“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象让人叹为观止。而此时工作也接近尾声,顿觉如释重负,大概这就是否极泰来吧。早上7点,观测结束,剩下的工作就是回收A、B点的三脚架和返航了。

图10 北斗七星
图11 破晓
图12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半个月的时间过的很快,这次出海让人留下了非常难忘的经历。大海以时而平静时而汹涌的姿态,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柔情与澎湃。大家在船上互相帮助力共克难关,更是充分展现了河口人艰苦朴素的精神和拼搏不息的情怀。最后,在这里感谢项目负责人吴辉老师组织本航次,感谢航次首席冯志轩老师的辛苦付出,感谢王一鹤老师规划了各种细节,感谢张凡老师、曹芳老师、吴瑞明、职海航、李润的支持与帮助,感谢船长和船员的配合,感谢后勤人员的及时补给。“许多年之后,面对生活的苦难,小林会回想起,一个人在黑漆漆的甲板上见识日出的那个遥远的清晨。”

本文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物理海洋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林起屹南完成,冯志轩研究员与吴辉研究员参与校对审核。

潮新社公众号是“潮新论坛”的信息发布平台,希望为海洋科学、地理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和科研趣事的宣传提供一个便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