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互花米草扩散、控制与利用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2019年10月29-3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互花米草扩散、控制与利用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美法等约20个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以“互花米草的扩散、控制与利用”为主题,重点关注互花米草的扩散、分布和生物演化特征,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互花米草的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等相关问题,探讨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其积极价值,降低其负面影响。会议为不同专业背景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互花米草的治理与利用难题。本次会议共安排7个特邀报告,14个口头报告,8个展板,内容丰富,学科面广,讨论热烈,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onald Strong教授作了题为“互花米草入侵历史与控制措施”的开场报告,介绍了互花米草的生物学特性、正负生态效应,以及互花米草在美国、新西兰和中国等地的引种和入侵历史。被问及他个人对互花米草作为外来物种的看法时,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是持“坚决清除”态度的,但后来了解到互花米草群落支持的底栖生物又为某些濒危鸟类提供了食物,他的看法又有所改变。
       南京大学安树青教授作了题为“互花米草在中国沿海的入侵”的大会报告,从互花米草在中国的引种历史、目前的分布、对碳氮循环的影响、入侵机制、控制途径、归化过程等六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互花米草在中国的历史研究情况,拓展了与会人员对这一物种在华扩散和影响的认识。
       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的Malika Ainouche教授作了题为“胁迫(污染)条件下互花米草基因组进化与基因表达”的报告,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回顾了互花米草的基因进化历史,并探讨了该六倍体基因组的形成机制。她使用高通量测序和转录组数据技术,分析了互花米草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和基因组分,同时测试了其在多环芳烃等压力条件下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潜力。
       复旦大学李博教授作了题为“互花米草的入侵机制:性状遇上环境变化”的大会报告。从互花米草植物本身的繁殖策略、生理生态学特征、氮固定和高耐受性,种群之间的竞争能力、种内杂交、天敌逃避假说,以及周边环境富营养化和频繁围垦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互花米草在长江三角洲沿海的成功入侵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成功入侵源于其优越的入侵能力和本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未来沿海地区的环境改变可能会进一步促进互花米草的入侵。
 
 
       美国环境保护署的Dan Campbell教授作了 “互花米草作为本地种与外来种在海岸生态系统能值最大化中的作用”的报告,简要介绍了生态系统能值理论,探讨了互花米草作为本土物种和作为入侵物种在新西兰、中国江苏和美国太平洋沿岸生态系统能值最大化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了不同地区对互花米草采取的政策、控制方法和成本。此外,对未来中国滨海地区互花米草的利用和治理也提出了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唐剑武教授作了题为“中美互花米草生态系统碳通量:入侵地与原生地对比研究”的报告。报告中分析了海岸带蓝碳的形成过程和原理,比较了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他详细介绍了蓝碳的测定方法,包括碳在土壤、植被以及大气中的通量测定,土壤中长期碳储量的测算,碳变化的模型方法,以及测定碳变化的控制实验方法等,对比分析了中美不同地区互花米草入侵地和原生地的碳通量。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Irving Mendelssohn教授作了题为“盐沼植被突然消亡:原因分析及其对互花米草控制的启示”的大会报告。报告尝试揭示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在数周之内发生的互花米草盐沼大面积消亡(dieback)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单一因素导致盐沼的突然消亡,最合理的解释是降水不足和沼泽淹水减少导致的土壤干燥、土壤酸化和金属毒性、植物水分胁迫协同作用,以及真菌可能导致的植株死亡。他认为上述研究结果可能会对互花米草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口头报告交流环节,参会人员就互花米草与水动力、泥沙和地貌发育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互花米草与其他植物、底栖生物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互花米草的控制措施与利用途径等,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在综合讨论环节,除了就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会议还就下述问题进行了现场调研:1)你认为是否应该彻底清除互花米草?没有人认为应该彻底清除,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应该保留它。2)如果管理部门下决心,你认为是否能够做到完全清除互花米草?约一半的人认为能够做到;8%的人认为无法做到,部分原因是由于成本太高。3)你认为是否应该因地制宜(site specific),在不同的岸段,采取不同的治理与利用措施?90%以上的人认为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以控制或利用。虽然参与调研的人数有限,但也反映了大家对互花米草这一外来物种态度的多样性和接纳程度,可为今后中国沿海对互花米草的管控与利用提供参考。
 
 
      部分参会人员会后在江苏大丰港等地的互花米草海滩进行了野外考察,并到中丝鑫缘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了互花米草草渣产业化利用调研。
 
 
      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全球相关领域专家共享研究新成果搭建了平台,也为日后中国沿海地区互花米草的研究、控治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会议由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与产业化(2017YFC0506000)、应对转型中的河口三角洲(2016YFE0133700)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