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英合作项目“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动力沉积过程对大型工程的自适应机理”研讨会召开

        2019年1月8日,由实验室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NSFC) 、荷兰科学研究组织 (NWO) 及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 (EPSRC) 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动力沉积过程对大型工程的自适应机理”研究进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项目负责人程和琴教授主持。来自我校、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扬州大学及宁波理工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共计18人参加了会议。
        项目负责人我室程和琴教授首先介绍了项目开展一年多来的研究进展以及中方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我室李九发教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一系列工程修建后长江口不同河道水沙分布与地貌演变现状。英方负责人、利物浦大学的董平教授及施华斌博士,荷方负责人、乌特勒支大学的Huib de Swart教授委托汪金洋博士分别介绍了长江口数值模型以及3D半解析模型的构建及初步研究进展。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随后,扬州大学蒋陈娟副教授,我室李占海副教授、张二凤副教授、李为华高工,研究生袁小婷、向诗月分别做学术报告,汇报了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捕集机制、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区域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寒潮期间强风对长江口北支盐水入侵的影响、长江口北槽风暴潮浮泥的基本特征及动力成因、近期长江口潮动力变化特征以及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洪水保险政策研究。报告围绕该项目研究目标,对新形势下长江河口典型河道水沙分布和河床微地貌形态进行了有效的现场观测,并对数值模型、解析模型和社会经济及三角洲系统内航道减淤、防洪优化、流域综合管理等进行了综合研究,为长江河口三角洲演变现状及趋势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结束后,项目执行各方就关心的科学问题及2019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充分交流。与会人员充分肯定了项目执行一年多来的研究进展,认为三方的合作务实高效,充分发挥了各自研究特色及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学科互补。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项目必将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推进流域—河口—海洋连续物质输运系统中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