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研究及生态风险评估

    迄今为止,关于微塑料的生态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室内实验中,缺少对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风险评估的工作。本研究对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上海市内的河道沉积物进行了野外采样调查。研究调查了6个河道的沉积物,并采集了1个潮滩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对比。通过密度悬浮分离法、显微红外光谱仪的分析,综合比较了微塑料的赋存特性及风险程度。研究发现,七个采样点的所有样品中都存在丰度较高的微塑料,平均丰度达到802件每千克干重。根据人口数量比较区域微塑料污染程度,人口密集地区的微塑料丰度比郊区要高出1-2个数量级。此外,微塑料在不同地区的赋存特征也不尽相同。白色球状微塑料颗粒在河道沉积物中分布最为广泛,而在潮滩中纤维和碎片状的微塑料则占大部分。塑料聚合物分析的结果表明,以聚丙烯(PP)为主要成分的微塑料在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通过对微塑料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了探究城市河道中微塑料的来源。河岸两侧的人类活动、部分未经管控的垃圾处理,导致微塑料大量累积在河道中,最终随河流进入海洋,或沉降于沉积环境中。
    本研究基于对城市河道沉积物中微塑料的观测结果,对沉积环境中的微塑料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提出了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并总结我国的关于废弃物处理的相关立法和法规,旨在为今后治理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支持。科学的实地观测数据和合理的预估推算,是制定管理微塑料污染相关法规的重要基础。未来微塑料的科学研究需要来自不同领域和地区的科学家通力合作,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和归趋。
 


   该研究成果以“Microplastics in freshwater river sediments in Shanghai, China: A case study of risk assessment in mega-cities”为题,发表在环境领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上,文章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彭谷雨,通讯作者为李道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