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13日,高抒教授参加了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EGU2018会议。4月11日下午,高抒在NH5.3/GM11.9/SSP3.16分会场(主题为Geological records of extreme wave events)做了题为“Process-mechanism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yphoon deposits,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已贴入他在中国科学网的个人博客。该报告的要点是,以海南岛台风沉积为例,说明采用过程-产物关系研究方法可以从沉积记录中获得有关沉积环境过程、机理的信息。
会议期间,他还参加了学术期刊《Marine Geology》主编会议,与本刊其他三位主编Gert J. de Lange、Edward Anthony和Michele Rebesco讨论了“Marine Geology”编委会事务,主要有:(1)审稿系统改进,包括EVISE改进、致作者和审稿专家的默认信件质量的提高、历史文档的保存(审稿记录应保留至足够长度甚至永久)、专辑编辑过程中与客座主编的联络的问题等;(2)审稿专家、编委会成员队伍补充和调整方案;(3)本刊鼓励的研究方向,例如生物沉积和相关生命过程、人类活动过程在地质记录形成中的作用、水下考古的地质学问题、海洋环境极端事件记录等。
EGU2018会议是一个大型国际会议,来自106个国家的15075位研究者出席,会期有五天。如何在此类学术会议中有所收获?他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以下建议。
(1)年轻学者应努力召集一个分会场,把有着相同兴趣的研究者组织在一起,形成学术刊物专辑。本次会议中,有一位年轻学者两年前组织了一个分会场的学术报告,目前已在“Marine Geology”刊出专辑,今年他又新组织了一个分会场。学术期刊上的专辑很受欢迎,一组具有系统性的论文,会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统计上看专辑论文的引用次数也高于非专辑论文。本次会议上,有多个刊物在寻求会后出版专辑,而分会场的召集人成了被期刊联系的热门对象。
(2)多看展板,可以提高学术交流的效率。展板的作者中,思维敏锐、材料新颖、问题有趣的有不少。EGU会议给展板学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会场上免费供应啤酒和葡萄酒,还有佐餐小吃,研究者们在这样的气氛下,边看展板边讨论相关的科学问题,气氛十分融洽。在极端事件沉积展板区,多位年轻学者展示了海啸和风暴沉积研究的最新进展,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建立了新的合作研究关系,收获不小。看别的分会场的展板,也能获得巨大的信息量。如今的地球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不仅是多学科交叉的,而且是相互竞争的。从展板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主题受关注的程度,对于自己的学术发展和科研管理很有借鉴意义。
(3)参观出版社、学术机构、仪器设备公司的展台,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例如,本次会议上,主要的学术出版社都布置了展台,翻阅许多新主题的学术专著,感到很有启发。再如,新出版的北冰洋地区的地质构造图,资料新颖,注重细节,很有参考价值。看一遍所有的展台,哪怕是快速浏览,也能对科研活动的新进展留下深刻印象。
高抒教授参加2018年EGU会议学术报告主要内容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36082&do=blog&id=110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