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崇明生态岛生命线:重塑长江口扁担沙生态蓝图研讨与发布会召开

        为了明确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长江口生态建设,如何更有力应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潜在风险,1月27日,我院与崇明生态文明智库联合举办“守护崇明生态岛生命线——重塑长江口扁担沙生态蓝图研讨与发布会”,副校长汪荣明出席会议。上海市发改委、市绿化局、市水务局、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等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对相关研究成果表示充分认可。
 
 
        汪荣明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是我校自2016年底主动请缨服务崇明生态岛以来的首次重要成果发布。有助于上海建设生态之城、长三角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目标的实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优先”要求,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桥头堡战略定位提供生态治理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与海洋发展”教席首席专家林拓指出,长江口除了大家熟悉的九段沙之外,还有长期“潜伏”的扁担沙,已形成一百多年。当前,扁担沙南沿上冲下淤,沙体伸长加大,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切割扁担沙尾,形成新桥沙,正不断淤涨,倘若放任其“野蛮生长”,存在严重隐患。扁担沙关乎崇明及上海的饮水安全、长江口航道安全、崇明城镇安全及长江口物种安全。扁担沙14种大型底栖动物,囊括长江口淡水性河口种,在世界大型河口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一旦环境破坏,洄游通道受阻,后果难以想象。长江口面临百年变局,新时代应开启长江口治理新征程,当前是扁担沙治理的最佳时期,应着力重塑长江口生态治理蓝图。
 
 
        院长高抒指出,要适时启动“扁担沙湿地生态资源”研究项目,要明确扁担沙的沙洲-水道体系的功能和动态,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项目应该针对多个重要问题而展开,如地貌稳定性维持的软工程技术、河口土地港口航道生物资源保护、重要物种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提升、交通干道体系的连通性(以何种方式通过扁担沙)、科普与科学研究基地构建等。最终形成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包括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技术规范等,直接服务于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目标。
 
 
 
        我院茅志昌有关扁担沙治理建议已获上海市市长应勇批示。会上,他建议将扁担沙构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潮汐河口湿地公园,需经过近期(生态促淤)、中期(培育优质潮滩湿地)和远期(构建湿地公园)三个阶段,通过三沙港通道的治理,维护新桥水道现状。同时认为长江口是国际迁徙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雁鸭类水鸟的越冬地,我国是《拉姆萨国际湿地保护公约》成员国,针对扁担沙的治理,将有利于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有利于改善长江口水库群的水质。
 
 
 
 
        戴志军建议进一步加强上游水沙条件变化下的沙洲未来变化研究,在不影响局地河势变化的前提下,可对下扁担沙采取工程措施固定,加强对新桥通道与扁担沙冲淤的耦合关系研究,建议加强新桥水道和扁担沙变化的耦合机制研究。
        朱建荣提出,根据最新地形计算得出扁担沙上游最长连续不宜取水天数约为12天,下游约为28天,远比青草沙水库的68天短,从减缓盐水入侵角度是一个极为优越的水源地。水库最长连续不宜取水天数的给出可为水源地选址和水库库容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经管学部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冯学钢出席研讨会,并就扁担沙生态蓝图的重塑提出了相关治理理念与建议。刘文亮、童春富、袁琳分别就扁担沙湿地生物多样性、扁担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扁担沙国家湿地公园初步设计概念等相关成果进行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