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恢复土著藨草属群落和原生群落的土壤碳氮累积:盐沼修复的启示

    由于长期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急剧下降。对受损湿地进行生态功能恢复具有科学与社会意义。基于我国海岸带特有种海三棱藨草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材料与定植强度)、沉积物特性和水文条件(泥沙淤积和水动力)下的植被恢复和土壤有机碳积累效果。结果表明,具有平缓泥沙沉积率的细沙质潮滩区域海三棱藨草恢复效果最佳,经过两年的恢复期,其土壤有机碳储量是对照组的1.14-1.52倍,且高密度植被定植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已相当于多年生海三棱藨草群落的75%。不同密度定植区域的新生植株密度、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然而,在水动力较强和低泥沙沉积率的粗沙质潮滩区域,即使在高密度定植方式下海三棱藨草恢复速度仍非常缓慢,土壤有机碳的增量显著低于前者细沙质潮滩。研究提出潮滩植物修复初期的成功与否对于稳定植物群落形成和土壤有机碳积累至关重要,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养分条件也对海三棱藨草恢复和土壤有机碳积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研究在综合考虑植被恢复模式、成本效益和风险规避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潮间带原生植被种群快速恢复和功能提升(以固碳效益为例)的实践方案,为长江口滨海湿地土著种质资源库和湿地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实践依据。
    该研究成果以“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in recently restored and mature native Scirpus marsh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storation”为题,发表于Ecolog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文章第一作者为陈威硕士,通讯作者为葛振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