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河口海岸学会2017年大会在上海召开

        由国际河口海岸学会(Estuarine and Coastal Science Association, ECSA)冠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河口海岸学2017年大会:脆弱的海陆界面(ECSA2017, Where Land Meets Ocean: The Vulnerable Interface),于2017年10月16-20日在上海建国宾馆召开。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国际河口海岸学会主席,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领域主流国际期刊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s主编Mike Elliott教授到会。
        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包括:水动力学和海岸动动态;泥沙输运和动力地貌;环境变化下的河口和三角洲转型;港口和航道工程;河口海岸过程和陆架海洋过程的相互作用;河口海岸带的污染物迁移转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害藻类暴发的控制机制;多重压力下的蓝碳;围垦与外来物种入侵;生态修复;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海岸带城市的能源和环境安全。会议安排了8个大会特邀报告,100多个分会场报告,30多个展板。河口海岸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其中不乏精彩的报告。
        英国赫尔大学的Mike Elliott教授做了题为“海洋科学与管理:如何协调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与海上空间规划?”的大会报告,探讨利用多重协调手段来保护海洋的措施,并结合相关的河口、海岸和海洋治理案例,通过控制污染等手段,使渔业和海洋野生动物得到保护。建议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竞争状况进行评估,有效协调不同海洋活动的时空范围。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的大会报告,对中国海洋环境的微塑料污染进行调查,并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在中国沿海地区普遍存在,微塑料形状多样,其中纤维状数量较多,其次是碎片、颗粒、薄膜等其他类型。然而,在之前研究中常被报道的个人护理用品中的塑料微珠在中国却很少被发现。同时,在对21种海洋鱼类进行调查时,均发现了微塑料。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中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状况会更加清晰和明朗。
新西兰梅西大学的Bruce Glavovic教授做了题为“狭窄的蓝色岸线: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人类脆弱的安全警戒线”的大会报告。报告描述了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响,解释了在人类世,海岸如何成为了人类的安全警戒线。尽管人类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希望仍在。沿海城市在狭窄的蓝色岸线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海岸脆弱性的指标守护者。一些地势低洼的沿海社区、城市和国家正在制定方案确保提高他们的长期安全和福祉。报告综合了上述经验的“亮点”,并概述了建立沿海适应能力、恢复力和可持续性的战略要求。
        汪亚平教授做了题为 “海岸带地区向海径流输入与泥沙捕集量值高于预期”的大会报告。汪亚平教授开发了两个模型来计算全球主要河流陆源物质的向海输入。研究显示海岸带地区的地貌形态是不稳定的,存在泥沙捕集和填充模式。过去五十年来的河流筑坝拦截了大量泥沙,全球目前输运至海洋的河流泥沙仅有几十年前的三分之一。根据全球环流模型NEMO,海洋中径流输入增大将引起太平洋西边界流增大和分叉位置的显著变化,减弱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加速北极海冰的扩散。这些发现可能会改善地球系统建模,并在全球大洋环流模型中对陆源物质的控制有改进。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葛振鸣教授做了题为“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滨海盐沼湿地植被格局与碳循环的影响因子”的大会报告。以长江口为例,研究了盐沼湿地中互花米草、芦苇和藨草属植被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与减沙的综合作用使高程低的潮滩上的芦苇和互花米草减少,而海三棱藨草面积不会显著减少。植被面积的减少会使初级生产总量下降,并会因海平面上升、减沙和盐水入侵的影响而加剧,尤其是对芦苇而言,因为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对盐度有较高的耐受性。滨海盐沼湿地的碳过程会随环境改变,以适应潮间带地球物理特征、水文干扰和沉积体系变化。
        阿根廷海洋研究所的Gerardo Perillo教授做了题为“沿海湿地影响下的低潮滩:对旧地貌格局的新看法”的大会报告。报告分析了潮汐洼地形成和演化的不同机制,以及它们和潮汐过程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卫星和航空图像的自动分割和形状提取的新技术,通过统计方法来了解潮汐洼地复杂的分布和模式,特别是在洼地被高度忽视的潮滩中。
        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张传伦教授做了题为“珠江口的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人为因素影响增大的关系”的大会报告,提出了古细菌研究应关注的四个方面:碳氮硫的循环、物种鉴定、深层生物圈、环境变化,详细介绍了古细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的团队深入研究了南海和其他边缘海域中MGII古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的时空变化,并与远海进行了对比,总结出古菌群结构从淡水到开敞型的中国南海的变化,揭示了这些生物在盐度梯度上的变化及其生态功能。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Tjeerd Bouma教授做了题为“沿海植被在大尺度动力驱动下的小尺度生长过程:一个生态学家的生物地理学观点”的大会报告。报告介绍了小尺度演替进程如何影响盐沼和其他海岸带植被的长时间和大尺度的发育过程。研究发现,植被的建立能够用“机会窗”理论来解释。厘清了到底是什么因子决定了盐沼的最小宽度,以及疏浚物是如何影响盐沼植物的生长的。
       
        分会场的报告内容丰富,涉及学科面广。通过这次交流,来自不同研究区域、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互相学习和借鉴,讨论热烈,很多参会人员,特别是年轻代表表示收获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会,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参与讨论。会议期间部分代表还参加了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成立60周年庆典,并参观了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际河口海岸学大会是由国际河口海岸学会联合河口海岸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机构共同举办的系列会议,其中比较大型的会议每年举办一次,会议承办单位和举办地点由国际河口海岸学会遴选。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河口海岸学会合作举办了第53届国际河口海岸学大会。2017年10月恰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再次举办这样的一次会议,为展示我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扩大我国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提供了良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