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项目启动

        2017年9月9日,由我室李秀珍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的启动会暨课题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校召开。项目专家组成员由傅伯杰院士、沈渭寿研究员、胡锋教授、金忠贤教授级高工、叶属峰教授级高工、薛罡教授、李九发教授、唐建华高工组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发展处处长郑广宏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科技处处长张桂戌、财务处处长杨蓉、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抒、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俞世恩、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陈小勇等出席会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项目组成员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桂戌处长主持。
 
        郑广宏处长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市特别是长江口相关科学研究的长期贡献,他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将对崇明生态岛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上海市科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个项目。郑广宏指出,长三角河口湿地的恢复对上海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期望项目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为上海市的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作出重要贡献。
        汪荣明副校长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达了感谢,并拜托大家对实施方案提出宝贵意见。他同时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做好项目实施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确保项目任务顺利完成。
 
        启动会后,项目负责人李秀珍教授介绍了项目的设计思路、基本框架和各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各位课题组长汇报了各课题的实施方案,项目专家组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作为项目负责单位,联合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优势研究单位,上海杏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生产单位,以及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示范应用单位,围绕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特色资源产业化开展应用示范研究。项目执行期为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总经费为1398万元。
        项目围绕“多重胁迫下的长三角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响应机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及功能提升技术体系”“河口湿地资源的利用与产业化途径”“长三角河口湿地多过程联合调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与效益评估”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分成有机联系的6个课题开展工作。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研发沉积动力地貌调控与生态系统自然演化相结合的河口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解决强水动力和来沙减少条件下本地植被定殖困难的问题;基于水沙盐调控的重要动物类群生境构建,解决动物生境退化问题;基于物理、化学干预和生物替代的互花米草控制和本地种快速恢复技术,解决互花米草无序扩散和二次入侵防控问题;将河口湿地产生的大量秸秆就地取材,加工成生物炭、生态护坡材料和水体净化材料,并通过对互花米草生物矿质液的提取利用,突破其高效利用的“脱盐”瓶颈,再将含有大量植物粗蛋白的剩余残渣开发成饲料、肥料等大宗产品,给高生物量解决出路,同时可提升湿地动物生境质量。以往把互花米草单纯当作入侵物种来加以控制和消灭,耗时、耗力而事倍功半,本项目通过把互花米草治理过程中产生的高生物量进行多途径、大规模利用,达到抑制其无序扩散的目的;同时结合水鸟栖息地、水质改善与夏季防台风需求,形成“控制-利用”并重的互花米草生态管控新模式。
        项目将打造一支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河口湿地科学研究与应用队伍,立足长江口,服务长三角,辐射东南沿海,为我国河口湿地的生态恢复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