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第二次冰期古人类占领中国黄土高原西部的光释光年代证据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重要的陆相沉积记录,是记录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古人类化石、伴生动物化石和人类活动遗存重要的存储库,但目前对黄土高原中更新世考古遗址点的年代学研究很少。光释光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绝对测年手段,目前主要有两种矿物应用在光释光测量中,分别为石英和长石,它们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可以测量样品最后一次完全曝光至埋藏以来的年龄,测年范围可以从几百年到几十万年。本次对位于甘肃黄土高原西部的杨上旧石器遗址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由于中粒石英样品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超出了石英的测年极限,而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释光方法,即post-IR IRSL SAR方法,是利用饱和剂量较高的长石信号,可以测量更老的样品,因此又利用了该方法对该遗址点样品进行了测年。在利用post-IR IRSL SAR方法测年的过程中,由于反复的加热和激发产生了干扰的热转移信号,通过研究发现大的检测剂量可以减少这个热转移信号的干扰,从而提高测年结果的准确性。最终通过测量确定了杨上遗址6个文化层的年代在105±5 ka和220±11ka之间,其中3个主文化层的年代在149±9 ka和186±10 ka之间,测年结果与观察到的地层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古人类在氧同位素7期(MIS7)、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和末次间冰期(MIS5)早期占领我国黄土高原西部,这些为研究古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关键的年代数据。
Figure 2. (a) Photograph showing the Yangshang stratigraphic sec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OSL samples. (b)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SL ages and loess–palaeosol sequence at the Yangshang site. The assignment of units L1, S1, L2 and S2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OSL ages and also a combination of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lour changes/particle size variations). Closed red circles: post-IR IRSL SAR ages; open blue circle: quartz SAR age.
 
  相关成果在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上发表,全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