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岸生态系统生物地貌和空间格局国际前沿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2016年6月27日-30日, “河口海岸生态系统生物地貌和空间格局国际前沿研讨会(SKLEC Workshop: Biogeomorphology and pattern formation on estuaries and coastal ecosystems)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致开幕辞。 
       研讨会邀请到荷兰皇家海洋研究院河口海岸生态系统著名专家Johan van de Koppel教授、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河口海岸地貌演变著名专家Stijn Temmerman教授、美国杜克大学海岸演化与气候变化领域著名专家Matt Kirwan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盐沼湿地地貌著名专家Sergio Fagherazzi、帕多瓦大学水动力学学著名专家Andrea D’Alpaos教授、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领域著名专家高抒教授和水沙运动领域著名专家何青教授作为大会邀请报告嘉宾,并有来自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河海大学等20余名优秀科研人员参加此次研讨会。会议围绕国际生物地貌和河口海岸自组织格局形成过程与机制的目前研究进展、困难挑战和理论难题,以及就展开有关河口海岸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形成、生态修复与保育、气候变化自适应力、营养物循环等几个议题于27日、29日组织了17场精彩的学术报告。28日,专家们对我国典型的崇明东盐沼滩湿地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调研,并就如果利用崇明湿地作为亚洲湿地生态系统,联合欧洲河口海岸、美洲东部河口海岸组建全球尺度的河口海岸湿地生物地貌演变网络构架进行了初步探讨。Johan van de Koppel教授就空间斑图形成的机制、尺度依赖反馈机制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和抵抗力的调节作用等目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报告指出生物过程与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河口生态系统有显著的重要影响,包括在潮间带生境产生明显的生物斑图,将影响超过自身尺度75%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同时指出河口生态系统管理应考虑局部人为干扰的影响。Matt Kirwan教授围绕着盐沼地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将生态和地貌过程耦合到盐沼地稳定演化过程中,指出盐沼地的拓展依赖于生态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竞争,盐沼地最终状态取决于人类的决策,这一因素影响沉积物供应以及向陆迁移的能力。Stijn Temmerman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海平面上升、波浪作用(如风暴增加)等会影响盐沼地的淹水状态以及侵蚀过程,并指出生物-物理反馈导致潮间带湿地自组织过程。Sergio Fagherazzi 、Andrea D’Alpaos教授、高抒教授、何青教授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美国、中国等河口、盐沼地沉积、侵蚀动态过程以及主要驱动因素。 
   
   各个报告都引起大家的浓厚的兴趣,会上积极提问,会后也抓住机会和各位报告人员交流讨论。
       28日,与会人员兴致盎然地进行崇明岛野外考察。从崇明东滩植被物种的鉴定、空间分布、生理特征、中外不同物种特征的对比,到潮沟的演化过程和潮沟走向,以及东滩植被与水动力、地貌等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大家进行热烈地讨论与交流,俨然是行走的教科书。  
     
         30日上午,首先由杜克大学著名海岸带生态系统保育著名专家Brian Silliman教授做关于物种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报告。茶歇期间与会人员参观我院各实验室、设备、试验点、资料室等。随后各位专家就河口、潮间带生态系统未来发展及各领域研究进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商讨未来进行科研合作的可能性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