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海域近岸水体跨陆架穿刺输送的动力机制

       穿刺锋面是东海内陆架上一种典型的水体物质跨陆架输送形式,其尺度一般在百公里至几百公里,发生区域经常伴随着叶绿素高值区,表明它对近海区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过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东海穿刺锋面的发现有十余年的历史,以往的研究表明风、陆架环流和锋面不稳定等都不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动力机制有待揭示。本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提出东海背景密度层结沿等深线方向变化导致的热风效应是驱动穿刺锋面的重要动力机制,而东海潮波的辐散造成非均匀混合是导致密度层结这种特征的主因。由于潮汐是定常的动力因子,背景密度层结的变化以及相应穿刺锋面的发生位置比较固定,而这些位置较好的对应了几个赤潮高发的区域。穿刺锋面是东海内陆架上一种典型的水体物质跨陆架输送形式,其尺度一般在百公里至几百公里,发生区域经常伴随着叶绿素高值区,表明它对近海区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过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东海穿刺锋面的发现有十余年的历史,以往的研究表明风、陆架环流和锋面不稳定等都不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动力机制有待揭示。本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提出东海背景密度层结沿等深线方向变化导致的热风效应是驱动穿刺锋面的重要动力机制,而东海潮波的辐散造成非均匀混合是导致密度层结这种特征的主因。由于潮汐是定常的动力因子,背景密度层结的变化以及相应穿刺锋面的发生位置比较固定,而这些位置较好的对应了几个赤潮高发的区域。
2012年10月20日的MODIS叶绿素遥感图像,两个离岸延伸的叶绿素舌状高值区显示了穿刺锋面的存在。紫色线为数值模型模拟的等盐度线,其形态和叶绿素分布一致。
A: M2分潮的等相位线,具有辐散的特征;B:M2分潮的潮流椭圆,以及表征潮混合强度的Simpson-Hunter数。
 
       相关成果在Jo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发表,全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