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201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市委书记韩正出席大会并讲话,副市长周波宣读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项目)的决定》。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主持会议。
由我校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世伦、吴莹、张卫国、戴志军、杜金洲五位教授及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的《近期长江流域变化对河口环境的影响》项目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奖励大会上,杨世伦教授作为获奖代表,走上主席台接受了市领导的颁奖。
我校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项成果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杨世伦代表团队领奖
该获奖项目以现场观测取样和资料分析为基础,围绕近几十年长江入海物质(水、泥沙、生源要素、污染物)通量变化及其河口环境效应,开展了多学科合作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贡献:1.揭示了长江入海泥沙通量的下降趋势和主要原因;建立了定量剥离河流建坝对入海泥沙通量影响的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对三峡工程泥沙效应的定量评估;系统阐述了河口三角洲近期冲淤演变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特征,提出了三角洲前缘冲淤转换的临界入海泥沙通量随水深变浅而减小观点;预测了未来几十年的三角洲冲淤趋势。2.从全流域角度研究了长江的生源要素水平,发现水库修建和化肥使用共同导致河流硅氮比和硅磷比下降一个数量级,从而改变了河口-近海的营养盐结构,为非硅藻种群增多、赤潮增加及缺氧加重的诠释提供了科学支持。3. 系统研究了长江口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DDT、PCB 等)和重金属的水平及其与河流入海泥沙通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河流入海泥沙对污染物的显著“稀释效应”。4.发现一个半世纪以来流域气候因素对长江入海径流量趋势未产生显著影响,但人类耗水增多和水库修建等导致长江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水库泄水则导致枯季径流量呈上升趋势;在短期(天-月)极端低径流量事件中,气候因素(干旱)往往超过大型水利工程而成为主要原因。
该成果丰富了流域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河口-近海环境影响的理论认识,并为河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系列论文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得到学界同行包括国际权威科学家的高度认可, 20篇主要论文被包括Nature和Science在内的SCI刊物他引800多次,1篇论文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评为“刊物亮点”,1篇论文在著名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近5年的被引率排名中名列第二。有关成果被收入国际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计划(LOICZ)的研究报告以及国家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原学校新闻地址:http://news.ecnu.edu.cn/e8/55/c1833a59477/page.htm
图片|戴琪 文字、来源|科技处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