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近岸水环境中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5月28日“河口近岸水环境中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主办,这是我国就该研究领域举办的首次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国内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就我国河口和近海海洋环境中各类新型有机污染的环境行为与持久性、复合污染机制和生态效应、生态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等问题展开研讨。

  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地带,各种生物、物理、地球和化学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河口近岸带同时又是高强度人类开发的优势地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大量污染物输入到河口区,对水体环境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对河口环境的初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产生深刻的负面效应。

  除了传统的污染物如农药之外,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以新产生的化工产物和药物(尤其抗生素)等为代表的新型污染物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步被各国、欧盟及联合国列入它们的相关研究计划,其中一些化合物如内分泌干扰物已被列入英美及欧盟的环境质量标准。尽管这些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含量极低,但它们能产生一些新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如抗生素导致的抗性基因污染。相比传统的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而言,新型有机污染物在天然水体环境中的持久性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基本局限在废水、淡水及地下水环境,而在近岸海洋环境中研究甚少。该研讨会召集人周俊良教授呼吁,要对新型污染物的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开展多方位研究,了解和深刻认识其迁移、转化规律,为未来我国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污染的综合治理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吕安琪

| 信息来源:校

新闻办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链接 http://news.ecnu.edu.cn/s/192/t/342/00/fa/info65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