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艳
职称:
研究员
研究专长:
海洋藻类群落结构演变过程、驱动机制与生态效应
Email:
dyliu@sklec.ecnu.edu.cn
传真:
021-61546441
联系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
教育经历:
中国海洋大学 理学博士(2004)
工作经历: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至今),优秀青年紫江学者\二级研究员、IMBeR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08-2016),百人计划研究员
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2004-2008)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1997-2004)
科研项目:
(一)获奖情况
2014: 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8: 荣获海洋科学技术特等奖(排名第二)
2014: 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8: 荣获海洋科学技术特等奖(排名第二)
2021: 荣获华东师范大学“三八红旗手”
2023: 荣获国际海洋与湖沼联合会(ASLO)颁发的Ruth Patrick杰出科学家奖
2023: 荣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与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二)科研项目
1. 科技部科技基础型工作专项, 我国典型潮间带沉积物本底及质量调查与图集编研. 2014.05-2019.05, 负责人.
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2016/09-2020/12,参与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陆架海硅藻稳态转换特征及环境驱动机制研究, 2021/01-2025/12,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厚壁硅藻具槽帕拉藻在黄海增殖成因及对生物硅循环的影响. 2019/01-2022/12, 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黄海沉积物中硅、甲藻百年演变特征与环境变化反演研究. 2014/01-2017/12, 负责人.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北黄海近岸沉积物柱样中浮游植物长周期变动特征的研究. 2010/01-2012/12, 负责人.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法合作,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追踪近岸沉积物中污染物来源的研究. 2011/01-2012/12, 负责人.
8.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 渤海关键生物群落演变及其与外海、陆源输入的耦合机制. 2013/10-2017/12, 子课题负责人.
9.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 潮间带功能、演变与保护. 2012/01-2014/12, 负责人.
1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海洋藻类群落结构演变的研究. 2014.12-2017.12, 负责人.
1. 科技部科技基础型工作专项, 我国典型潮间带沉积物本底及质量调查与图集编研. 2014.05-2019.05, 负责人.
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2016/09-2020/12,参与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陆架海硅藻稳态转换特征及环境驱动机制研究, 2021/01-2025/12,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厚壁硅藻具槽帕拉藻在黄海增殖成因及对生物硅循环的影响. 2019/01-2022/12, 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黄海沉积物中硅、甲藻百年演变特征与环境变化反演研究. 2014/01-2017/12, 负责人.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北黄海近岸沉积物柱样中浮游植物长周期变动特征的研究. 2010/01-2012/12, 负责人.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法合作,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追踪近岸沉积物中污染物来源的研究. 2011/01-2012/12, 负责人.
8.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 渤海关键生物群落演变及其与外海、陆源输入的耦合机制. 2013/10-2017/12, 子课题负责人.
9.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 潮间带功能、演变与保护. 2012/01-2014/12, 负责人.
1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海洋藻类群落结构演变的研究. 2014.12-2017.12, 负责人.
(三)学术成绩:
探索了不同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藻类的演变特征与机制,主要学术贡献:(1)揭示我国黄海特大绿潮的爆发成因与形成机制;(2)探索我国陆架海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特征、驱动机制与生态效应。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0多篇(详见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Dongyan_Liu),参编多部著作,论文引用8900余次,h-指数45。担任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例如:Liminology and Oceanography-Letters; 海洋科学进展等); 2023年当选为国际大科学计划IMBeR(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Integrated Marine Biosphere Research)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
探索了不同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藻类的演变特征与机制,主要学术贡献:(1)揭示我国黄海特大绿潮的爆发成因与形成机制;(2)探索我国陆架海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特征、驱动机制与生态效应。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0多篇(详见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Dongyan_Liu),参编多部著作,论文引用8900余次,h-指数45。担任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例如:Liminology and Oceanography-Letters; 海洋科学进展等); 2023年当选为国际大科学计划IMBeR(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Integrated Marine Biosphere Research)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
学术论文:
(四)代表论文:
1. Liu, D., Zhou, C., Keesing J.K., et al., 2022. Wildfires enhance phytoplankton production in tropical oce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1348.
1. Liu, D., Zhou, C., Keesing J.K., et al., 2022. Wildfires enhance phytoplankton production in tropical oce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1348.
2. Liu, D., Ma, Q., Valiela, I., Anderson, D., Keesing, J., Gao, K., Zhen, Y., Sun, X., Wang, Y.. 2020. Role of C4 carbon fixation in Ulva prolifera, the macroalga responsible for the world's largest green tide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3(1): 1234567890.
3. Lv, M., Luan, X., Liao, C., Wang, D., Liu, D.*, Zhang, G., Jiang, G., Chen, L., 2020. Human impacts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Chinese intertidal zones. Nature Sustainability, DOI: 10.1038/s41893-020-0565-y
3. Lv, M., Luan, X., Liao, C., Wang, D., Liu, D.*, Zhang, G., Jiang, G., Chen, L., 2020. Human impacts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Chinese intertidal zones. Nature Sustainability, DOI: 10.1038/s41893-020-0565-y
4. Yuan, Z., Liu, D.*, Masque, P., Zhao, M., Song, X., Keesing, J. K., 2020. Phytoplankton responses to climate‐induced warming and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in north-western Australia.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Doi: 10.1029/2019PA003712.
5. Liu D., Wang Y., Wang Y., Keesing J.K., 2018. Ocean fronts construct spatial zonation in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DOI: 10.1111/geb.12779.
5. Liu D., Wang Y., Wang Y., Keesing J.K., 2018. Ocean fronts construct spatial zonation in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DOI: 10.1111/geb.1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