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发

职称: 
研究员
研究专长: 
河口海岸泥沙运动、河口海岸演变、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地貌和海岸工程。
Email: 
jfli@re.ecnu.edu.cn
联系电话: 
021-62233685
联系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62)
学术任职: 
上海市水利学会学术委会成员;
泥沙研究》编委会编委;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工作经历: 
1970年12月~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留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研究室(所、院)和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2月~1978年11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进修河流动力学;
1978年11月~1980年9月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研究班学习泥沙运动力学;
1992年12月~1993年6月 荷兰国家海洋研究所合作研究和访问;
2000年8月 澳大利亚高访。
科研项目: 
参与项目: 
1、长江河口入海航道选择(交通部重点项目?1973-1975年?骨干)。
2、金山石化总厂原油码头选址(交通部三航设计院?73-76年?骨干)。
3、浙江三门湾海涂资源调查(浙江省水利厅?77-78年?负责人之一)。
4、长江河口沉积过程研究(中美合作项目?81-83年?骨干)。
5、上海市海岸带与海涂资源地貌专业调查(国家攻关项目?81-87年?负责人之一)。
6、张家港二期工程扩建可行性研究(张家港港务局?85-86年?负责人之一)。
7、长江口南汇边滩促淤围垦自然条件分析(上海水利局?87年?负责人之一)。
8、上海城市污水外排长江口的研究(上海市政工程局?85-88年?骨干)。
9、南通港发展战略咨询(南通港务局?86-87年?主要参加者)。
10、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和侵蚀堆积过程及对策研究(国家攻关项目?86-90年?骨干)。
11、崇明电厂煤码头淤积原因及治理方案探讨(崇明电厂?87年?骨干)。
12、潮滩剖面塑造过程(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87年?主要参加者)。
13、长江南港白龙港污水深排放研究(上海市政工程局?87年?骨干)。
14、上海市第二水源选址区河床稳定性研究(上海自来水公司?88年?骨干)。
15、崇明东滩开发利用研究(上海市水利局围垦处?88年?骨干)。
16、长江河口生物地球化学沉积过程(中法合作项目?88年?主要参加者)。
17、月浦水厂环境评价(上海市源水公司?88年?主要参加者)。
18、港湾淤泥质海岸促淤条件和加速浅滩成陆的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87-90年?主要参加者)。
19、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国家重大自然基金项目子课题?88-91年?骨干)。
20、石洞口污水深水排放研究(上海市政工程局?89-90年?参加者)。
21、上海市海岛调查水下地貌研究(国家攻关项目?90-93年?负责人之一)。
22、海南三亚港外排旅游港自然条件分析(三亚港务局?94年?主要参加者)。
23、长江河口泥沙再悬浮研究(国家教育部教委基金?94-96年?负责人之一)。
24、北仑河口演变和治理工程方案研究(国家攻关项目?95-96年?主要参加者)。
25、高桥水文站筑堤工对邻近水域环境影响研究(上海市水文总站?96年?负责人)。
26、浦东国际机场原料码头水文泥沙条件分析(上海市水利局?97年?负责人)。
27、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筑库方案比选和演变分析(上海市建委?96-98年?负责人之一)。
28、典型河口冲淤灾害观测技术研究(国家“九五”攻关?96-98年?子项目负责人之一)
29、长江口围垦工程对河口环境影响研究(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97-98年?骨干)。
30、长江河口通量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998-2001年?骨干)。
31、上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途径研究(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1999-2001年?负责人)。
32、海底石油天然气输运管线登陆段海岸稳定性研究(上海天然气公司?2001-02年?骨干)
33、长江河口涨潮槽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的定量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1-03年?主要参加者)。
34、横沙东滩吹泥工程可行性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开发建设公司?02-03年?参加者)。
35、崇明东滩交通码头河势分析(上海崇明东滩发展有限公司?02-03年?负责人)。
36、长江河口底沙运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2-04年?负责人)。
37、长江河口陆海相互作用关键界面及其对重大工程的响应(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03-06年?骨干)。
38、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国家“973”项目?03-07年?骨干)。
39、上海市水源地战略选择(上海市环保局?02-04年?骨干)。
40、南汇东滩四期圈围工程研究(上海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03年?负责人)。
41、长江口没冒沙生态水库洪季水文测验和水质分析(上海人工半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03年?负责人)。
42、长江口没冒沙演变规律(上海人工半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03-04年?负责人)。
43、横沙东滩北侧筑堤堤线位置分析(上海造地公司?03年?主要参加者)。
44、长兴岛涨潮槽发育及演变规律(上海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03年?参加者)。
45、长江河口沙源调查(上海造地公司?03-04年?主要参加者)。
46、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回淤原因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开发建设公司?02-03年?骨干)。
47、长江口沙源地调查(上海造地公司?03-04年?主要参加者)。
48、杭州湾北岸(碧海金沙岸段)稳定性分析(上海水利规划院?03-04年?骨干)。
49、中央沙圈围工程河床演变分析(上海水利设计院?04年?负责人之一)。
50、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治理出海口航线选址(长江口深水航道开发建设公司?04-05年?骨干)。
51、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分析(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04-06年?骨干)。
52、港城地区出海通道清淤、减淤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04-06年?负责人)。
53、上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04-07年?骨干)。
53、青草沙水库河段水沙、河演和三维流场模拟与筑库堤线布置方案研究(上海源水有限公司?05-06年?骨干)。
55、上海市滩涂湿地可持续发展(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05-06年?骨干)。
56、南汇嘴控制工程对河势影分析与预测(上海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06-07年?负责人)。
57、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三次围堤保滩加固工程海床稳定牲分析研究(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06-07年?骨干)。
58、长江口南支、南北港分流口河床演变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公司?06-07年?骨干)。
59、洋山港水域工程前后水沙环境和冲淤变化分析(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06-07年?子课题负责人)。
60、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影响素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08年?负责人)。
61、上海市海岸带调查(国家908专项办公室?06-09年?负责人)。
62、长江特枯水情变化与河口盐水入侵调查(市水务局、市源水公司、上海市科委?07-09年?骨干)。
6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地貌演变的现代过程(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07-09年?骨干)。
64、长江三角洲海岸侵蚀灾害辅助诀策系统研究(国家海洋局?07-10年?骨干)。
获奖情况
1.长江河口动力过程(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证书);
2.上海市海岸带与海涂资源地貌专业调查报告(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证书);
3.崇明电厂煤码头淤积原因及治理方案探讨(199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人证书);
4.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人证书);
5.上海潮滩沉积作用和演变规律研究(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证书);
6.海底石油天然气输运管线稳定性研究(200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个人证书);
7.上海市水源地战略选择(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个人证书);
8.上海新水源地—青草沙水库河势与环境关键技术(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个人证书);
9.上海市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200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个人证书);
10. 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和侵蚀堆积过程及对策研究(获1989年中科院科技一等奖,集体奖);
11.上海市城市污水外排长江口的研究(获198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
12.上海市第二水源(长江口)选址(获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
13.上海市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获199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
14.长江河口白龙港第二期污水排放系统环境研究(获199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集体奖);
15.中国河口主要沉积动力过程研究及应用(获1998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
学术论文: 
1. 钱宁,张仁,李九发等. 黄河下游挟沙能力自动调整机理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81,36(2):143-156.
2. 沈焕庭,李九发,朱慧芳. 长江河口悬沙输移特性[J],泥沙研究,1986(1):1-13.
3. 李九发,茅志昌,孙介民. 长江口南汇边滩及邻近水域洪季水文泥沙条件分析,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C],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53-267.
4. 李九发,季中. 长江来水来沙对河口南槽边滩冲淤变化的统计分析[J],泥沙研究,1988(4):76-82.
5. 李九发. 长江河口南汇潮滩泥沙输移规律探讨[J],海洋学报,1990,12(1):75-82.
6. 李九发,徐海根. 上海潮滩地貌发育和滩涂促淤围垦条件分析,海岸带开发与管理青年文集[C],海洋出版社,1991:40-48.
7. Li Jiufa. The rule of sediment transport on the Nanhui tidal fla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1991, Vol.10,No.1:117-127.
8. Li Jiufa,Shi Weirong,Shen Huanting, et al. The Bedload Movemen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J],China Ocean Engineering,1993,Vol.7,No.4:441-450.
9. 李九发,时伟荣,沈焕庭.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J],地理研究,1994,13(1):51-59.
10. 李九发,沈焕庭,徐海根. 长江河口底沙运动规律[J],海洋与湖沼,1995,26(2):138-145.
11. Li Jiufa. The tidal flats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astal land reclamation in Shanghai[J],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6,6(1):84-91.
12. Li Jiufa,Zhang Chen.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J],Marine Geoology,1998,148:117-124.
13. 李九发,何青,张琛. 长江河口拦门沙河床淤积和泥沙再悬浮过程[J],海洋与湖沼,2000,31(1):101-109.
14. 李九发,何青,徐海根.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J],海洋与湖沼,2001,32(3):302-310.
15. Li Jiufa,He Qing,Zhang Lili, et al.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Resuspension in Mouth Bar Area of the Yangtze Estuary[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0,Vol.14,No.3:339-348.
16. Li Jiufa,He Qing,Xiang Weihua, et al. Fluid mud transportation at water wedg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2001,44:47-56.
17. 李九发,何青,向卫华等. 长江河口北槽浮泥消长过程的现场观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5):407-412.
18. 李九发,万新宁,陈小华等. 上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17-22.
19. 李九发,陈小华,万新宁等. 长江河口枯季河床沉积物与河床沙波现场观测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4):513-519.
20. Li Jiufa,Wan xinning,He Qing, et al. In-Site Observation of Fluid Mud in the North Passage of Yangtze China[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4,Vol.18,No.1:149-156.
21. 李九发,沈焕庭,万新宁等. 长江河口涨潮槽泥沙运动规律[J],泥沙研究,2004(5):34-40.
22. Li Jiufa,Wan Xinning,Chen Xiaohua, et al. Field observation on bed sediments and sand waves in Changjiang Estu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s Research, 2005,Vol.20,No.2:129-135.
23. 李九发,万新宁,沈焕庭等. 长江河口口外水域含沙量分布和泥沙输移过程研究[C],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1203-1210.
24. 李九发,李为华,应铭等.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沉积物颗粒度分布和粒度参数特征及水动力解释[J],海洋通报,2006,25(3):38-44.
25. 李九发,万新宁,应铭等. 长江河口九段沙沙洲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J],泥沙研究2006(6):44-49.
26. 李九发,戴志军,应铭等. 上海市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圈围与潮滩发育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361-371.
27. 陈吉余,沈焕庭,徐海根,朱慧芳,李九发,茅志昌,徐彭令. 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和侵蚀堆积过程影响的初步分析,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50-368.
28. 沈焕庭,潘定安,李九发,谷国传. 长江河口余流特性及其与河槽演变的关系,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C],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2-107.
29. 沈焕庭,谷国传,李九发. 长江河口潮波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C],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3-79.
30. 恽才兴,沈焕庭,徐海根,李九发. 长江口入海航道选槽意见,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C],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28-442.
31. 朱慧芳,季中,李九发. 南通河段近期河势变化和北岸岸线的合理利用[J],中国港口,1990(2),30-32.
32. Shen Huanting,Li Jiufa,Zhu Huifang, et al. Transport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1993,Vol.7,No.3:45-63.
33. 沈焕庭,贺松林,潘定安,李九发.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J],地理学报,1992,47(5):472-479.
34. 时伟荣,沈焕庭,李九发. 河口混浊带成因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3,8(1):8-13.
35. 时伟荣,李九发. 长江河口南北槽输沙机制及浑浊带发育分析[J],海洋通报,1993,12(4):69-76.
36. 徐海根,徐海涛,李九发. 长江口浮泥层“适航水深”初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91-97.
37. Shi Weirong,Li Jiufa.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1995,Vol.10,No.1:32-42.
38. 沈焕庭,李九发,刘苍字等. 黄河口治理的若干问题[C],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29-32.
39. 沈焕庭,李九发,金元欢. 河口涨潮槽的演变及治理[J],海洋与湖沼,1995,26(1):83-89.
40. Shen Huanting,Li Jiufa,Zhang Chen, et al.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Changjiang estuary[C],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ater-related problems in low-lying coastal areas, HYDROCOAST 95,350-359.
41. 沈焕庭,李九发,肖成猷. 人类活动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2(1):48-54.
42. He Qing,Li Jiufa,Li Yan, et al. Field measurements of bottom boundary layer processes and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2001,44:80-86.
43. Chen Zhongyuan,Li Jiufa,Shen Huanting, et al. Yangtze River of Chin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discharge variability and sediment flux[J],Geomorphology,2001,41:77-91.
44. 张莉莉,李九发,吴华林等. 长江河口拦门沙冲淤变化过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3-80.
45. 万新宁,李九发,何青等. 国内外河口悬沙通量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6):864-870.
46. 万新宁,李九发,何青等.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变化规律[J],泥沙研究,2003(4):29-35.
47. 向卫华,李九发,徐海根等. 上海市南汇南滩近期演变特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9-55.
48. 陈小华,李九发,万新宁等. 长江河口水下沙洲类型及典型水下沙洲的推移规律[J],海洋通报,2004,23(1):1-7.
49. 万新宁,李九发,沈焕庭. 长江口外海滨典型断面悬沙通量计算[J],泥沙研究,2004(6):64-70.
50. 应铭,李九发,万新宁等. 长江大通站输沙量时间序列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1):83-87.
51. 时连强,李九发,应铭等.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05,23(1):96-104.
52. 李为华,李九发,时连强等. 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研究综述[J],泥沙研究,2005(3):76-81.
53. Shi Liangqiang,Li Jiufa,Dong Ping, et al. Erosion Experiments on Natural Sediment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C],Asian and Pacific Coasts.2005,2005.9:183-186.
54. 付桂,李九发,虞志英等. 河口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综述[J],上海水务,2005,21(4):31-35.
55. 左书华,李九发,万新宁等. 长江河口年平均流量的灰色拓扑预测与趋势分析[J],水力发电,2005,31(12):19-21.
56. 左书华,李九发,陈沈良. 海岸侵蚀及其原因和防护工程浅析[J],人民黄河,2006,28(1):23-25.
57. 李为华,李九发,戴志军等.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表层沉积物对水动力的响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1):17-21.
58. 刘启贞,李九发,李为华. 长江口南槽水域营养盐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06,22(1):76-80.
59. 左书华,李九发,应铭等. 没冒沙水域水沙运动特征及筑库工程对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8.
60. 万新宁,李九发,沈焕庭. 长江口外海滨悬沙分布及扩散特征[J],地理研究,2006,25(2):294-302.
61. 刘启贞,李九发,陆维昌等. 河口细颗粒泥沙有机絮凝的研究综述及机理评述[J],海洋通报,2006,25(2):74-80.
62. 左书华,李九发,万新宁等.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泥沙研究,2006(3):68-75.
63. 刘启贞,李九发,程栋等. 长江口海水和沉积物腐殖质的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2):13-16.
64. 时连强,李九发,应铭等. 长江口没冒沙演变过程及其对水库工程的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4):458-464.
65. 刘启贞,李九发,李为华等. AlCl3、MgCl2、CaCl2和腐植酸对高浊度体系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J],泥沙研究,2006(6):18-23.
66. 左书华,李九发,陈沈良等. 河口三角洲海岸侵蚀及防护措施浅析——以黄河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17(4):97-101.
67. Liu Qizhen, Li Jiufa,Ying Ming, et al. Varitions and net transport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7,Vol.26,No.1:84-89.
68. Liu Qizhen, Li Jiufa,Dai Zhijun, et al. Flocculation proces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by the combine effect of salinity and humu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J],Acta Oceanolagica Sinica,2007,Vol.26,No.1:140-149.
69. Shi Lianqiang, Li Jiufa, Dong Ping, et al. An Experiment Study of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Bed at the Yellow River Delta[J],Coast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7,Vol.49,No.1:25-43.
70. 付桂,李九发,应铭等. 长江河口南汇嘴潮滩近期演变分析[J],海洋通报,2007,26(2):105-112.
71. 李为华,程和琴,李九发等. 长江河口南港枯季沙波对安全航行的影响[J],海洋测绘,2007,27(2):37-40.
72. 应铭,李九发等.黄河三角洲飞雁滩动力特征与地形剖面塑造[J],海洋通报,2007,26(4):13-22.
73. 付桂,李九发等.南汇嘴—崎岖列岛海域海床演变初步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4(4):34-41.
74. 吴荣荣,李九发等.钱塘江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特性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7,113(3):29-34.
75. Zhijun Dai,Jinzhou DU,Jiufa LI. Runof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uring 2006:Effect of extreme drought and the impounding of the Three Gorges Dam.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wrs, [J],vol.35,1-6.
76. LI weihua Heqin Cheng, Li Jiufa.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dunes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estuary, China[J],Estuarine,Coaetal and shelf science,2008(77):169-174.
77. Heqin Cheng, Li Jiufa. Nearshore bedform instability in the eastern entrance to the Qiongzhou Strait, south China Sea[J],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008.2(3):283-291.
78. 刘启贞,李九发等,盐度和腐殖酸共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泥沙絮凝过程研究[J],海详学报,2008,30(3):140-147.
79. 戴志军,李为华,李九发等,特枯水文年长江河口汛期盐水入侵观测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8,19(6):835-840.
80. 赵建春,戴志军,李九发等,强潮海湾近岸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征[J],沉积学报,2008,26(6):1044-1050.
81. 闫虹,戴志军,李九发等,2006年特大枯水期间长江中下游河床沙与悬沙沿程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supp1):77-83.
82. 赵常青,茅志昌,虞志英,徐海根,李九发,长江口祟明东滩冲淤演变分析[J],海详湖沼通报,2008,(3):27-34.
83. 闫虹,戴志军,李九发,赵建春,张小玲,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潮滩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5):629-637.
84. 刘启贞,李九发,戴志军,赵建春,冯凌旋,长江口颗粒态金属污染物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海洋环境科学,2009,28(3):251-256.
85. 王永红,沈焕庭,李九发,茅志昌,长江河口涨落槽沉积物特征及其动力响应,沉积学报,2009,27(3):511-517.
86. 赵建春,李九发,李占海,戴志军,赵军凯,长江口南汇嘴潮短期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海洋学报,2009,31(4):105-111.
87. 戴志军,张小玪,闫虹,李九发,恽才兴,台风作用下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响应[J],海洋工程,2009,27(2):63-67.
88. 赵军凯,李九发,戴志军,闫虹,赵秉栋,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1944-1962.
89. 冯凌旋,李九发,戴志军,闫虹,赵建春,近年来长江河口北支水沙特性与河槽稳定性分析[ J],海洋学研究,2009,27(3):40-47.
90. Field observation on bed sediments and sand waves in Changjiang Estua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2):129-135, 2005.